当纪录片成为品牌营销的“高级文案”,能否让陈晓卿们喘口气?

日期:2025-04-02 17:38:13 / 人气:31


近年来,纪录片行业正经历一场生存模式的重构——从纯粹的“文化产品”转向“品牌定制内容”,甚至成为企业营销的“高级文案”。陈晓卿团队与特仑苏合作的《牛奶是部文明史》,芒果TV的《酱油是什么》《安化黑茶》等作品,都在尝试用纪录片的叙事为品牌赋能。这种模式能否成为纪录片行业的“救命稻草”?还是说,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命题作文”?

一、品牌定制纪录片:从“植入”到“共创”
1. 特仑苏的“牛奶文明史”:高级软文还是文化输出?
《牛奶是部文明史》由特仑苏联合出品,陈晓卿团队操刀,内容涵盖全球牛奶文化,从东非马赛人到新疆牧民,从挪威乳糖耐受基因到巴基斯坦奶茶文化。尽管片中仍有品牌露出(如片头口播、弹幕广告),但整体风格延续了《风味人间》的“美食人文”调性,并未沦为硬广。

关键点在于:

品牌不干预创作:特仑苏提供资金,但未主导内容方向;
内容与品牌调性契合:牛奶作为“完美食物”的叙事,自然融入品牌理念;
营销事件化:配合限定包装、易烊千玺代言、热搜话题,形成整合传播。
这种模式被称为“品牌共创”,比传统植入更隐蔽,也比纯商业广告更有文化价值。

2. 芒果TV的“垂直定制”:酱油、黑茶与眼科医院
芒果TV的《酱油是什么》(海天酱油协助)、《安化黑茶》(老茶商赞助)、《眼睛的故事》(爱尔眼科冠名)等纪录片,更直接服务于品牌需求。例如:

《酱油是什么》探讨酱油酿造工艺,结尾鸣谢海天;
《眼睛的故事》穿插爱尔眼科的公益提示。
这类纪录片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精准度,但风险是可能沦为“品牌宣传片”,失去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客观记录。

二、纪录片的生存困境:钱从哪里来?
1. 传统资金来源萎缩
电视台式微:过去纪录片主要靠电视台采购,如今许多地方台连工资都发不出;
平台“降本增效”:爱奇艺、腾讯视频减少非爆款内容投入,纪录片预算首当其冲;
广告主转向短视频:品牌更青睐抖音、小红书等短平快渠道,长视频纪录片招商困难。
2. 同质化与观众流失
题材扎堆:美食、历史类纪录片泛滥(如《舌尖》模仿者众多),创新乏力;
短视频冲击:博主用更短、更刺激的内容抢占用户时间,传统纪录片节奏显得“冗长”;
付费模式难跑通:B站“充电计划”、单集付费等尝试,尚未形成稳定商业模式。
结果:纪录片从“全民爆款”(如《舌尖上的中国》)沦为“圈层内容”,甚至需要靠明星引流(如王一博《探索新境》)。

三、商业化探索:纪录片还能怎么活?
1. 品牌定制:活下去的“妥协”还是新出路?
优势:提供稳定资金,降低创作风险;
挑战:如何平衡品牌需求与内容真实性?过度商业化可能损害纪录片公信力。
2. 文旅融合:从内容到产业
芒果TV的《安化黑茶》尝试与地方文旅结合,推动黑茶销售和旅游经济。类似案例还有:

《风味原产地》带动云南火腿、潮汕牛肉丸等特产销量;
《敦煌》纪录片与文旅IP联动,开发衍生品。
3. 分账与付费:B站的实验
B站UP主“食贫道”通过“充电专属视频”实现内容变现,单期播放量超百万。但这一模式依赖粉丝基数,难以普及。

四、未来:纪录片需要“新活法”
1. 品牌定制≠失去灵魂
《牛奶是部文明史》的成功证明,只要品牌不干预创作,纪录片仍可保持品质。关键在于:

品牌需有文化野心(如特仑苏强调“牛奶文明”而非单纯卖货);
创作者守住底线(陈晓卿团队拒绝硬广,坚持内容优先)。
2. 纪录片的核心竞争力仍是“真实”
即使商业化,纪录片的价值仍在于:

记录时代(如《守护解放西》展现市井百态);
提供深度思考(如《地球脉动》引发环保讨论)。
3. 行业需要多元变现模式
平台分账规则优化(避免“倒贴推荐位”乱象);
政策扶持(鼓励社会机构投资纪录片);
跨界合作(如与学术机构、博物馆联合制作)。
结语:纪录片的“高级文案”时代,才刚刚开始
品牌定制纪录片的兴起,既是行业的无奈之举,也是内容商业化的新尝试。它的终极目标不应是“让陈晓卿们喘口气”,而是找到一条“既养活创作者,又不辜负观众”的可持续道路。

正如陈晓卿所说:

“牛奶承载了文明,纪录片承载了真实。两者结合,或许能酿出新的可能。”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牛奶是部文明史》这样的作品——它们既是品牌的故事,也是时代的记录。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