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就难受”:你的好奇心是哪一类?

日期:2025-11-23 16:04:19 / 人气:8



好奇心模式的研究缘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只想拿起手机查找一个信息,却不知不觉一路点击超链接,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最后完全忘记最初的目的。这种看似“偏离目标”的行为,可能并非只是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问题,而是蕴含了人类好奇心的模式分化。

好奇心的两种主要风格

研究过程

2021年,Danielle S. Bassett及其研究团队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如何衡量好奇心以及人类好奇心模式的差异。研究招募了149名参与者,让他们连续21天、每天浏览维基百科15分钟,累计超过5小时。参与者一共访问了18654个维基百科页面,每个页面被视为一个“概念节点”,节点间的语义相似度构成“关联边”,研究者据此构建出每个人的“知识网络”,并通过平均边权重、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等图论指标,量化网络松紧度,进而归纳出好奇心的模式。

两种风格

 • “猎人(hunter)”:这类人聚焦紧密相关的主题,频繁回访相似内容,形成高度聚类、路径较短的“紧密型网络”。他们具有较高的剥夺性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源于对“填补知识缺口”的强烈渴望,驱动力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而是“不知道就难受”。所以他们会沿着语义相近的路径不断深挖,构建出紧密的知识结构。

 • “好事者(busybody)”:偏好多样化、跳跃式的浏览路径,知识网络结构较为松散。

全球范围内好奇心模式的探究

研究范围扩大

上述研究是西方语境中的实验室数据,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在非实验室环境中记录了482760名用户,涵盖14种语言、50个国家/地区的维基百科日常使用行为。

不同地区知识网络特征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

 • 网络的松散程度

    ◦ 衡量指标:网络松散程度体现了个体浏览过的信息之间关联是否紧密,即是否总在相近话题里打转,还是经常跨领域跳转。

    ◦ 相关因素:研究发现,网络越松散的地区,人群空间导航能力更强,人类发展指数(HDI)更高,性别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程度越低。国家或地区层面的空间导航能力通过“海上英雄任务”游戏测量,物理空间导航和知识网络浏览本质上都是大脑在“构建地图并探索路径”,脑中建立空间地图能力越强,获取信息时越不局限于固定路径,越倾向于灵活的知识探索方式。

 • 网络的多样化程度

    ◦ 衡量指标:网络的多样化程度测量了浏览信息过程中涵盖主题的丰富程度,即是否只看单一领域信息,还是覆盖多领域。

    ◦ 相关因素:数据显示,主题越多的群体,负面情绪更少,正向情绪更多,教育水平更优。

 • 语言和地域的影响

    ◦ 语言对于知识网络的影响大于地理,使用同一种语言但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其知识网络更相似;同一国家或地区但使用不同语言的用户,网络差异反而更大。

 • “舞者(dancer)”风格

    ◦ 研究揭示了一类此前在实验室研究中缺位、但在历史哲学文献中出现过的风格——“舞者”。他们的知识网络跳跃性更强,善于进行“创造性的跨界跳跃”,短暂连接原本互不相干的知识领域,生成新颖的认知组合。如果你在查资料、看论文时总是一路跳来跳去、偏离最初的问题,可能很快就要拥有创造性的想法。

不同语言用户的好奇心偏好

 • 猎人们更偏好STEM内容,好事者们更喜欢文化、地理主题,舞者们则无固定的主题偏好。

 • 在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印地语、荷兰语、中文等语言的用户中,好事者对“历史与社会类”文章的访问比例更高,且主题偏向“广泛的社会文化”(如“民俗”“教育体系”);德语、英语等语言中,猎人对“历史与社会类”文章的访问比例更高,且主题偏向“特定历史事件或制度”(如“二战”“总统制”)。

思考与启示

读完这篇研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更像哪一类好奇心者,是专注挖掘的猎人、多样跳跃的好事者,还是创造性跨界的舞者。了解自己的好奇心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方式,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优势,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可能性。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