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诈骗入侵电商:假图“仅退款”背后的信任危机
日期:2025-11-23 16:03:48 / 人气:7

当AI技术被赞誉为“平权革命”的推手时,电商领域却上演了极其“肮脏”的一幕——有人利用AI生成假图恶意申请“仅退款”,将技术红利异化为诈骗工具。从电池漏液、衣物污渍到食品腐烂,AI假图让商家防不胜防,原本便捷的售后机制沦为“0元购”温床,电商生态的信任根基正遭受严重侵蚀。
一、AI假图诈骗:电商领域的“数字强盗”
近期,大量电商商家集体控诉AI假图诈骗行为:利用AI生图功能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以质量问题向平台发起“仅退款”申请,甚至出现“专业退款服务”,号称“支付288元学费可传授窍门,一个账号约成功退款30次”。
(一)离谱的假图案例
- 日用品领域:卖电池的李老板收到“漏液电池”图片,仔细一看竟是未去除水印的AI生成图;商家收到的衣物破损图右下角直接带着“AI生成”标识,“为了退款演都不演了”;
- 食品领域:蓝莓“秒变”变质果、水蜜桃成“坏果筐”、面包“刚买就长白毛”,食品类假图因难辨真假成为重灾区,右侧为AI生成的坏果图与真实商品对比差异明显。
(二)“仅退款”机制的漏洞被钻
“仅退款”本是电商平台为解决生鲜、低价小商品退货成本高问题的便民机制,过去因“图片合理即秒退”被自动处理,滋生薅羊毛风气。今年4月平台改为商家自主处理后,AI假图诈骗者又盯上这一漏洞,导致客服需“举着放大镜验图”,商家将大量精力投入反诈,售后成本激增。
二、从“薅羊毛”到盗窃:电商生态的多方受损
与传统“抢红包、叠优惠券”的规则内薅羊毛不同,AI假图诈骗是伪造证据的违法行为,已超出道德边界,引发电商生态“多方皆输”的困境。
(一)商家:成本转嫁与生存压力
为应对恶意退款,部分商家被迫提高售价分摊风险,将诈骗成本转嫁给普通消费者;中小商家更是雪上加霜——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净利润仅两三块,一单恶意退款就能吞掉一整天的辛苦所得,陷入“不接单挣不到钱,接单可能被骗钱”的两难。低线城市夫妻小店中,丈夫打包、妻子客服的深夜流水里,掺杂假图退款的情况让生计备受影响。
(二)消费者:信任透支与流程变繁
普通消费者既要为诈骗者“背锅”承担涨价成本,又因商家对退款申请的警惕性提高,即便商品真有问题也可能遭遇揣测怀疑,便捷的售后流程变得敏感复杂。
(三)平台:信任根基动摇
买卖双方陷入“验图拉锯战”,原本基于信任的交易关系被破坏。此前某高校60多名学生集体网购衣服参加运动会后退款,导致店主链接被封3个月损失8000元;商家为防“穿完就退”推出“巨型吊牌”,剪断即无法退货,种种乱象让电商生态偏离“效率至上”的初衷。
三、破局之道:法律、平台与诚信的合力围剿
面对AI电商诈骗,监管层、平台已着手行动,直指“诚信”这一核心解药。
(一)法律亮剑:明确违法边界
- 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禁止恶意删除、伪造生成内容标识,不得为相关行为提供工具;
- 4月,“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
-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指出,AI假图骗退款涉嫌诈骗或敲诈勒索,涉案金额达标将承担刑事责任,商家有权要求返还并赔偿损失。
(二)平台升级:建立诚信体系
淘宝天猫等平台已建立账号诚信体系,覆盖异常仅退款、网图/P图等行为,商家可投诉录入,平台视情况采取驳回售后、限购等措施,对职业“羊毛党”移送司法机关,从技术与规则层面保障商家权益。
结语:技术尽头是人心向善
AI本无善恶,既可辅助医疗、创作内容,也能被用于造假诈骗。一张AI假图毁掉的不仅是商家的单日营收,更是千万人赖以生存的信任网络。重建信任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监管层筑牢法律底线,平台完善风控机制,每个参与者守住“不欺、不诈、不伤及无辜”的底线。
愿电商交易回归简单本质——你诚心购买,我如实发货,问题坦诚沟通。毕竟,技术的强大终要服务于人心向善,而非成为毁掉他人心血的利器。
毁掉信任只需一张假图,重建信任却需成倍努力。AI诈骗的“脏幕”警示我们:技术红利永远不能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守住诚信,才能让电商生态真正繁荣。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日元、韩元,一个比一个惨?11-23
- “不知道就难受”:你的好奇心是...11-23
- AI诈骗入侵电商:假图“仅退款”...11-23
- 俞敏洪撞上职场人的情绪冰山,但...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