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攻的雷军,闯进了段永平的赛道
日期:2025-11-23 16:01:49 / 人气:4

一、自由
段永平爱打高尔夫球。
1996年-1997年的一段时间,步步高公司经营不太好,账户余额一度只有2000块钱,但这位创始人还是坚持去打高尔夫球。多年时候他调侃自己:呆在办公室怕影响别人?
这是段永平的风格。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活人感。这似乎更多是由他的性格而非地位决定。还没有创业成功当上大佬时,他就拒绝商务喝酒,一次被来自东北的合作方“将军”,对方给他摆上酒杯,称不喝酒就不合作,结果他起身就走,完全不给面子。自此没人再劝酒。
这样的恣意在雷军身上很少见。
2015年小米供应链出现问题,公司销量大幅度下滑,雷军的处理方式是干掉负责人,自己下场亲手抓。他还多次跑到韩国,向因为屏幕技术分歧而暂停向小米供货的三星公司致歉,最终拉回了这位重量级合作方。
这场补课的最终效果是好的:小米手机重回增长通道,为几年后的汽车故事打下基础。
另一条小米的叙事主线也在此刻被强化:无所不能的老板。此后的几年里,它经由一场场雷军的个人演讲、无数以雷军为关键词的短视频热搜词条,愈传愈广。
对增长的无止尽追求,是创始人的天性。当一条赛道未来的天花板清晰可见,野心家往往会选择重新开辟一条。雷军在2021年迈出这一步,创办小米汽车,也开启了“偶像式”企业家的新路子——很难说这其中有多少是他本人的喜好。这位务实的大佬看重效率,很少做无效努力。因此,他在镜头前骑自行车上班、穿粉色防晒衣,更大的可能是为了破圈,打动更多的女性消费者,因为她们在家庭消费者拥有更高的决策权。
如今来看,雷军往后几年的喜和忧,都由此而生。
段永平没有这些麻烦事。这位自称“胸无大志”的创始人在40岁就进入“退休”状态,移居美国。自此商业上的新成就不再是他的追求。他转向了投资——不是像雷军一样成立投资机构,而是专注在二级市场,就像巴菲特那样。
这个赛道挤满了普通人。段永平似乎觉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这位雪球头部“网红”的名字是“大道无形我有型”,因此被网友称为“大道”。他没什么架子,也没什么偶像包袱,不高兴了就跟人怼,看不惯的人直接拉黑。
大概也只有雪球的头部网红拥有这样的自由了。
这种状态延续在了段永平与方三文最近的对谈中。这几乎是他“退休”20年来唯一一次如此正式的公开露面。他依然没打算神化自己,也警惕对方任何试图拔高的意图——尽管两人已经相识多年。
于是,在被问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人生目标,他说:没有。我就是普通人,过好小日子就行。方三文没放弃,继续追问:目标是不是就是把生活过好?摆明了想把话题往“生活的意义”方向引导。段永平没接招:
“我甚至都没有那么想,我不是说自己非要干点事情、成就点什么,我还真没有那个想法,我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开心。”
虽然这可能不是方三文想要的答案,但段永平的活人感,让这期围绕投资的播客变得生动起来。
几乎在同一时期,雷军也难得地展示了自己的活人感。11月16日,他突然连发数条微博,反驳关于“小米汽车把好看放在第一位”的相关质疑,字里行间有掩饰不住的怒气——相比曾经热衷在微博上展示健身日常的博主,这样的雷军显然更真实。
与此同时,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调岗的消息传出。有人调侃:公关部集体放假,老板亲自下场吵架了。
二、焦虑
雷军的焦虑,人人看得见。
尤其是拥有小米股票的人。
雷军动怒后的第三天,小米发布了2025Q3财报。数据其实很漂亮:营收同比增长22.3%达到113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80.9%达到113亿元;集团整体毛利率22.9%,小米汽车毛利率更是从17.1%升到25.5%。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智能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经营收入达7亿元。这让小米进入第4家实现单季度盈利的车企。而且,从首款车发布到实现季度盈利,小米汽车只花了6个季度,这个速度目前在行业排名第一。
然而,这份漂亮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小米股价跌破40港币。上一次跌破这一价位,还是在今月那起导致三名女大学生死亡的小米SU7车祸之后。
原因还是不安的市场情绪。
根据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的信息,小米汽车将于本周完成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毫无疑问,小米汽车已经成为小米的第二增长线。但市场的不安正是来自于此:这条增长线正在陷入不确定性之中。
从小米SU7到小米YU7,这两款车都实现了爆卖,让小米汽车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供不应求,产量即销量,而这种局面很可能在明年被打破。
一方面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家对新能源车补贴的减少,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小米汽车的产能在逐渐提升,但订单量似乎增长乏力。
10月23日,里昂发布研报称,“小米汽车每周订单量下跌,由9月每周平均5500辆水平,跌至约4000辆”。照此推算,小米汽车每月新增订单量不足2万辆。而根据卢伟冰在电话会公布的数据,小米汽车三季度共交付新车108796辆,也就是说,平均每月交付超过3万辆。
这既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一方面说明小米汽车产能在持续提升,但同时也意味着小米汽车订单的消耗量已经快于新增订单量。这种局面如果长期持续,小米汽车的供需关系就可能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
根据媒体预测,小米汽车极有可能在2026 年实现产能120万辆。在当下,这可能成为小米和雷军巨大的压力。
此外,盈亏同源的投资魔咒也在雷军和小米汽车身上重现。当初,雷军如何调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魅力为小米汽车“卖货”,如今,围绕他个人的网络攻击也在同样影响着小米汽车的发展。
拥有一切美好再慢慢失去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造车让雷军一度“封神”,加上小米股价持续上涨、多位互联网大佬相继“闭麦”,多方因素作用之下,他的个人财富与名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故事在今年开始变了。
两起SU7车祸自然是引爆舆论的炸弹,但随后掀起的暗潮涌动,才真正威胁到雷军的名声。
首先是两个问题被网友提炼出来:一个是SU7 Ultra 引擎盖涉嫌虚假宣传的争议。4.2万选配的碳纤维引擎盖到底有没有“导流”的功能,至今仍是悬案;一个是产品发布PPT的“小字”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大字吸睛,小字免责。
比如“2200MPa小米超强钢”被小字标记为“项目名称”。小米官方对此解释为“兼顾专业人士的信息需求与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精神”。
那为什么不都用“大字”呢?
如果说交通事故存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操作显然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网友们由此创作出更多的梗,比如嘲笑雷军“人老实话不多”——这在互联网语境中极具杀伤力。因为它天然具备传播性,而小米和雷军却很难对“梗”发动起诉。
连段永平都被一定程度地卷入其中。
在雪球,总有人艾特段永平问各种关于小米公司的投资建议,他从来不回答。熟悉他的追随者也清楚他的风格,甚至会主动在类似问题的评论区留言“这问题他不会回答的”。但在网友讨论“小字文化”,称这是手机厂商的惯例,OPPO也有类似操作时,大道直接下场反击了:
这大概是段永平最近几年公开为OPPO做的最大贡献了。
三、脱身
除去段永平这种特例,互联网大佬的活人感,往往与业务的活跃度形成正相关。
竞争越激烈,擦枪走火的频率也就越高。共享单车大战中,就连温和的马化腾也忙着在别人的朋友圈评论区里跟朱啸虎吵架。原因很简单,就像扎克伯格传记片《社交网络》海报上那句话:
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战火越猛,关注越多。
而汽车圈里更流行的似乎是暗战。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你很难见到车企老板们直接下场吵架,但雷军风评的急转直下,其中应该离不开友商的努力——因为这过于精准地瞄准了小米汽车的靶心。用舆论困住这位小米汽车的代言人、头号销冠,即使不能实现快速击败小米汽车,也是有效“拖住”对方的高招。
雷军需要一场脱身。
他不可能像段永平一样转身离场,把公司业务拆分交到“弟子”们手里,去享受自由。这位清河(注:小米公司总部所在地)劳模还是习惯自己上场。
大胆预测,他在微博中的公开硬刚只是开始,接下来围绕他本人的营销策略,应该会有所调整。譬如雷军携跑车在武大校园的樱花树下摆帅这种动作,短期内应该不会再现了。它不再符合当下的舆论基调,只能被归为雷军在小米汽车1.0阶段的叙事了。
活人感或许会成为新的关键词——这几乎是“老登味”的反义词。有网友感慨:当雷军说话都不再好使了,老登们就知道自己该闭嘴了。
但雷军应该不会、也无法复制段永平式的活人感。抛开两人性格差异,动机不同也是关键。段永平在雪球上的活人感,是纯兴趣驱动,能满足他对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身份认知。而雷军就算走活人感赛道,目的也很明确:卖车。
不用太担心雷军在舆论场上的遭遇。雷军不是嘴硬的贾国龙,也不是爱写小作文的俞敏洪,他太清楚互联网舆论场的玩法。刘强东早就说过:别跟雷军比营销,这块我们比不过。
他自有办法。
小米股票这次接连下跌的过程中,不少人已经暗自设好了抄底线。
他们对小米公司的信心,依然有很大程度是冲向雷军。冲着创始人给钱,这是一部分投资机构的风格,但在二级市场,或许并不算理智。投资机构可以承受投100家只成功1家的几率,但普通投资者做不到,因为没那么多弹药。
尽管没有公开评价过小米公司,但段永平的一些表述还是会被部分投资者拿来作为参考。他并不看好“性价比”这条路,认为这只是为性能不够好找借口。
“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段永平与方三文的对谈上线后,有人在雪球发文感慨,建议雷总看看大道的访谈,做一个大道眼中的好企业。他解释,这是出于爱的表达。因为投资小米,自己第一次在股市尝到了赚钱的味道,虽然已经清仓,但对小米多少有些感情,才愿意去多想想小米的问题。
雷军从来都不缺互联网军师。但如果都听,大概也就没有今天的小米公司了。
相比之下,段永平的烦恼就简单多了。这次对谈中,方三文问他,投资时要搞懂不变的东西或者创新的东西,是不是挺难。他答道:
“当然,搞懂什么都难,但是再难也没有高尔夫难。”
"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日元、韩元,一个比一个惨?11-23
- “不知道就难受”:你的好奇心是...11-23
- AI诈骗入侵电商:假图“仅退款”...11-23
- 俞敏洪撞上职场人的情绪冰山,但...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