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吸金86亿,无人配送车拐点已至

日期:2025-11-03 09:07:08 / 人气:7



2025年,无人配送车成为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最迅猛的赛道之一。年初以来,头部无人配送车公司已累计获得约86亿元融资,资本热潮背后,是行业正率先突破商业化临界点,头部企业有望实现盈利。

资本涌入与商业化加速

融资与新品发布热潮

今年,新石器完成10亿元C +轮、超6亿美元D轮融资,白犀牛完成5亿元B轮融资,九识智能完成4亿美元B轮融资,德赛西威、佑驾创新两家智驾供应商在9月发布旗下无人配送车品牌与车型,Momenta也正组建团队进军无人物流配送车市场。

商业化临界点与头部企业进展

业内认为1万台是无人车业务爆发的临界点,今年9月,新石器和九识智能均已实现1万台车下线交付。新石器上半年单月盈利,预计今年营收10亿元,2026年全面盈利,单月交付量已达2000辆,年底预计达3000辆。佑驾创新预测明年行业增量近10万台,公开数据预测市场空间约5000亿元。2025年被视为无人配送车“元年”。

无人配送车优势与成效

解决行业痛点

城配物流分为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快递末端配送依赖大量人力,存在车辆使用率低、人员成本高、运力不稳、配送延误率高等问题。无人配送车可解决这些难题,被三通一达、顺丰、京东等应用于末端配送场景。

降本增效显著

无人配送车能24小时不间断配送,提升频次,降低单票成本。山东顺丰投入无人配送车后,运输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新石器单票成本可降低0.1 - 0.2元;白犀牛能为客户降低30% - 50%的末端配送成本。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无人配送车应用超6000台,远超同领域Robotaxi。

行业拐点与市场前景

规模化阶段来临

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认为,1万台车下线会带来成本结构优化、数据反哺算法、场景拓展更容易三方面结构性改变,使企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标志着行业从早期研发测试示范阶段进入规模化商业运营新阶段,新场景不断涌现,赛道规模远超预期,今年行业发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

价格下降推动商业模式

2018 - 2023年间,新石器X3单车成本从20万元降至7万元,2025款X3裸车价4万元,X6裸车价5万元;2024年6月,九识智能部分产品价格降至5万元,2025年5月发布的E6价格仅为1.98万元。价格下降推动了商业模式的跑通。

后进者机会与竞争策略

市场格局和生态分布未定型,给了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后进者”进入机会。两家企业强调用车规级质量标准造车,拉长使用年限摊薄成本。佑驾创新可借乘用车前装量产业务规模与供应链谈价格,降低器件采购价;德赛西威在无人配送车上引入全车规级动力电池,提升电池寿命质保。德赛西威董事长判断未来十年智慧出行爆发点在城市“毛细血管”,最后几公里物流等面临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变革。

待解难题与挑战

技术层面

当前无人配送车挑战是如何在大规模运营中保持稳定,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需构建完善服务体系,涵盖算法、算力、数据、车辆规模、运营里程、场景覆盖等,避免陷入价格战。

路权问题

中国缺乏全国统一的准入门槛和路权管理规则,不同地区运营要求差异大,增加企业跨区域规模化落地成本。余恩源认为路权是基础设施,可将合规要求嵌入城市基础设施标准;刘国清指出无人配送车行驶慢,占用公共资源明显,路权可能成强监管稀缺资源。佑驾创新通过与深圳邮政、东部公交合作,盘活闲置资源,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争取运营牌照。

政策与落地

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让无人物流车具备上路资格,头部企业也落地百城以上,取得较多城市路权,但上路无人配送车多处于测试阶段,每座城市发放牌照数量有限,需在技术突破与现实考验中平衡,跨越技术迭代、优化产品服务、获取更多路权等门槛,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