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飙涨的 AI Agent,还有投资机会吗?

日期:2025-07-24 16:51:43 / 人气:62


2025 年,AI Agent 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OpenAI、谷歌、Anthropic 等巨头纷纷入局,编程类、垂类、通用型 AI Agent 融资不断飙涨,Windsurf 被谷歌 24 亿美元收购、Cursor 估值近百亿美元、Harvey AI 估值 50 亿美元…… 在这股热潮下,AI Agent 还有投资机会吗?从投资人张璐和周炜的对话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AI Agent 的三大赛道:现状与分化
AI Agent 可大致分为三类:AI coding(编程类 Agent)、ToB 垂类 Agent、通用型 Agent,不同赛道的投资价值与风险差异显著。
AI coding:巨头围猎下的 “高风险战场”
编程类 Agent 是当前融资最火热的细分领域,Cursor 母公司 Anysphere 完成 9 亿美元融资,估值近百亿美元,Windsurf 核心团队被谷歌以 24 亿美元收购。但这一领域正面临巨头的直接冲击,Anthropic 推出 Claude Code、谷歌发布 Gemini CLI、xAI 即将推出 Grok 代码模型,初创公司的先发优势正被快速稀释。
投资人周炜指出,大模型时代技术壁垒大幅降低,巨头可通过 “负毛利” 策略竞争,若初创公司仅依赖先发优势或通用模型调用,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如独有数据、底层架构创新),生存空间将被严重挤压。不过,张璐提到,部分编程工具因 UI/UX 优化、开发者生态整合较深,仍有一定迁移成本,但长期需警惕巨头的持续投入。
ToB 垂类 Agent:低成本、高壁垒的 “隐秘机会”
相较于 C 端,投资人更看好 ToB 垂类 Agent。这类 Agent 聚焦特定行业场景(如法律、医疗、金融),通过垂类数据训练、强化学习优化底层架构,在成本控制和幻觉问题上优势显著。例如张璐投资的商业票据处理 Agent,仅 7 人团队就服务沃尔玛,年处理 600 亿美元票据,依赖的正是行业深度知识和精准的流程自动化能力。
其核心壁垒在于:一是行业数据壁垒,垂类场景的非公开数据难以被通用大模型获取;二是成本优势,边缘小模型可本地部署,满足企业数据隐私需求,且算力成本更低(如可在 Raspberry Pi 运行的小模型,性能接近 GPT 4);三是解决幻觉问题,通过大模型 + 强化学习的架构,将错误率控制在可控范围,适配金融、医疗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
通用型 Agent:高成本、低胜算的 “巨头游戏”
通用型 Agent 试图覆盖跨行业复杂任务,但面临成本高、壁垒低的双重挑战。张璐和周炜均认为,通用型 Agent 需依赖顶级大模型,推理成本高昂,且巨头在模型能力和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例如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Agent,融合了深度研究与执行能力,直接冲击通用型创业公司。
此外,通用型 Agent 的场景泛化能力难以平衡,成本可能高于人力,商业化可行性存疑。目前硅谷少有成功案例,更多是巨头布局,初创公司机会渺茫。
二、投资逻辑:聚焦 “壁垒” 与 “成本”
两位投资人的核心共识是,AI Agent 的竞争已从 “模型竞争” 转向 “数据、成本、行业深度的综合竞争”,判断投资价值需关注三大维度:
底层架构与技术壁垒
强化学习成为 Agent 底层架构的关键。张璐强调,单纯依赖大模型调用的 “套壳” 模式缺乏壁垒,而结合强化学习的架构能提升决策准确性、降低幻觉,这在 ToB 场景中至关重要。例如法律 Agent Harvey AI,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合同分析流程,错误率远低于纯大模型方案。此外,边缘小模型的本地部署能力也是重要壁垒,可满足企业数据隐私和成本控制需求。
行业深度与数据壁垒
垂类 Agent 的价值与行业复杂度正相关。周炜指出,选择业务流程分层多、行业知识密集的领域(如医疗诊断、复杂金融工具处理),巨头因投入产出比低难以覆盖,而创业公司可通过深耕行业数据建立壁垒。例如医疗领域的 Agent,依赖非公开病例数据训练,通用大模型难以替代。
成本控制与商业化能力
AI Agent 的商业化核心是 “成本低于人力价值”。ToB 垂类 Agent 通过小模型优化、流程自动化,能显著降低单位任务成本。例如商业票据处理 Agent,将人工流程成本降低 90%,快速实现盈利;而通用型 Agent 因推理成本高,单用户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可能低于 API 调用成本,长期依赖融资难以为继。
三、风险警示:避开 “巨头必争” 与 “无壁垒陷阱”
投资 AI Agent 需警惕三大风险:
巨头挤压风险:AI coding、通用型 Agent 等领域已成为巨头战略必争之地(如谷歌、OpenAI、Anthropic 均加码),初创公司若无独有技术或生态,易被碾压。
壁垒空心化风险:依赖通用大模型调用、无垂类数据或流程优化的 “套壳” 公司,在大模型能力提升后会迅速失去优势。
商业化陷阱:成本高于收入的 “负毛利” 模式不可持续,尤其 C 端 Agent 获客成本高、用户忠诚度低,易陷入 “烧钱换增长” 的困境。
四、结论:垂类深耕仍是核心机会
AI Agent 领域并非无投资机会,但需聚焦 “巨头不屑、创业能成” 的细分赛道。ToB 垂类 Agent 凭借行业数据壁垒、成本优势和场景刚需,仍是最优选择,尤其是医疗、金融、工业等知识密集、流程复杂的领域。而 AI coding 需谨慎,优先关注有开发者生态壁垒或底层架构创新的团队;通用型 Agent 则建议规避,留给巨头博弈。
总之,AI Agent 的投资已进入 “精耕细作” 阶段,远离 “通用狂欢”,拥抱 “垂类深耕”,才能在融资泡沫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标的。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