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乱象:诈骗、超载频发下的行业困局与反思

日期:2025-11-14 17:02:27 / 人气:18



600多公里路程,七座车挤8个人——2025年初莫先生一家选择“不拼车”顺风车却遭遇超载、绕路;刘艺因司机索要手机号陷入“行程提前开始”骗局,300多元费用维权半月才追回;张曦被“定金套路”骗走246元,平台推诿扯皮……如今的顺风车,早已不是“共享绿色出行”的初心模样,诈骗、超载、强制拼车等乱象频发,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数万条,曾经的“顺路便利”为何沦为“出行天坑”?

一、乱象丛生:乘客的“糟心之旅”与诈骗套路

顺风车的乱象已渗透到行程全流程。在出行安全上,超载成顽疾——莫先生花费1400元的“不拼车”服务,实际被塞进8人,平台最初仅退款45元,舆论压力下才封禁涉事车主;更有司机高速开启辅助驾驶后全程睡觉打呼噜,安全红线形同虚设。

诈骗套路则愈发隐蔽多样。“手机号骗局”中,司机以“沟通方便”索要手机号,私下提前开启行程,甚至半夜篡改订单为“行程结束”,刘艺、张曦均因此被骗,维权时平台以“钱款已到司机账上”推诿;“定金套路”更具迷惑性,李琦睿在平台内支付100元定金,司机却爽约失联,客服称定金为“感谢费”不予退还。这些骗局的共性在于:司机利用平台规则漏洞,绕过监管私下操作,而平台售后处理低效、敷衍。

二、平台之责:管理失序与盈利优先的失衡

作为行业一哥的哈啰顺风车,乱象尤为突出。哈啰自2018年借滴滴整改之机切入市场,20天完成百万车主注册,2025年以15.1亿元入主永安行曲线上市。顺风车作为高毛利业务,成为其“造血利器”,但为追求规模,平台设置了极低的司机准入门槛——2025年10月曝出“司机不审证照可接单”的监管漏洞,澎湃新闻追问后至今未正面回应。

管理粗放导致问题频发:黑猫平台上哈啰顺风车投诉超1.1万条,集中于“售后服务差”“联系不到客服”“客服不处理”;司机职业化趋势加剧乱象,平台“听单模式”无需车主发布行程即可接单,使顺风车沦为“低价网约车”,哈啰允许司机每日接4单(跨城可叠加),纵容职业化运营,进而催生多平台接单、强制拼车、坐地起价等行为。更讽刺的是,部分司机因在滴滴违规被封后,转投哈啰继续接单,平台对司机资质的审核形同虚设。

三、行业变味:从“共享出行”到“职业化营运”的异化

顺风车的初心是“共享绿色出行”,早期多为真车主捎带同路人赚油钱。但近年来,平台分成提高,真车主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化司机,他们将顺风车视为“降级版网约车”。平台规则的变化更助推异化:从“选单模式”(车主发布行程匹配乘客)变为“听单模式”(司机随机接单),彻底背离“顺路”核心;部分平台对司机接单次数限制宽松,如哈啰跨城单量叠加,进一步刺激司机职业化运营,导致超载、拼单等乱象愈演愈烈。

四、监管与未来:准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

顺风车市场需求庞大——每月约750万人次用于通勤,年搭乘量超1.9亿人次,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9.1亿。但行业集中度极高,哈啰(47.1%)、嘀嗒(31.0%)、滴滴(17.2%)占据96.1%份额,头部企业已具备“准公共服务产品”属性,亟需平衡安全与盈利。

今年以来,监管已开始发力:广东多地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滴滴推出“独享守护”模型打击私下拼车。但要根治乱象,还需平台承担主体责任:提高司机准入门槛,建立动态审核机制;优化规则,限制接单次数、回归“顺路”本质;完善售后体系,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唯有如此,顺风车才能从“天坑”变回真正的“顺路便利”。

结语:初心与盈利的十字路口

顺风车的乱象,本质是行业在“共享初心”与“盈利诉求”间的严重失衡。当平台将规模和利润置于安全与体验之上,“顺风”便成了“不顺心”。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出行服务,顺风车行业必须摒弃粗放式增长,以严苛的管理、完善的保障重建用户信任,否则,再庞大的市场需求,也终将被乱象消耗殆尽。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