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正当多穷游:一场藏着时代希望的旅途

日期:2025-10-19 14:52:58 / 人气:4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24.32亿人次的流动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其中8.88亿人次为旅游人群,较2024年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同比增加1081.89亿元。数据看似亮眼,却藏着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其一,今年假期8天较去年多1天,按日均计算数据基本持平;其二,旅游呈现“量增价减”特征,人均日消费113.88元,同比下降12.98%——湖州莫干山、常州溧阳等地的民宿入住率虽维持高位,但价格较去年降低10%以上,需靠周边消费维持总收入;其三,95后正式成为出游主力,飞猪数据显示其预订人次占比居首,05后独立旅行趋势显著。
随着年轻群体主导旅游市场,“抠门玩法”频频引发关注:租帐篷替代酒店、租iPhone 17短期使用、避开收费景区、打卡10-20元的机关食堂……这些玩法也伴随争议,“穷鬼经济”的贬低、免费营地人满为患、临时取消订单等行为,引发从业者与居民不满,与“穷家富路”的传统观念形成冲突。但我始终认为:年轻人永远是正确的。
一、我的穷游岁月:没钱,也能有高质量旅途
年轻时的我,常以背包客身份游走四方——工作攒钱一段时间,便出发旅行一阵,国内除台湾省外的省份几乎走遍。那时的旅行,算下来日均消费仅100元左右,却收获了不打折的旅途质量。
2011年骑行青海湖,日均最高消费是40元租车费,饿了啃几块钱的压缩饼干,晚上住20-30元的牧民帐篷或小旅馆,偶尔在县城加餐,总花费不超100元;在西藏山南青朴修行山,住15元/床位的尼姑庵,跟着吃7-10元一餐的伙食,每天40-50元便能过得自在,山中无消费场景,有钱也无处花;走川藏线时,我曾靠搭车省路费,后来遇见一位北京年轻人,他从北京到西藏全程仅花1000多元——路费靠搭货车(加油站、休息站搭讪司机,顺路便同行),住宿靠帐篷,唯一支出只有吃饭。
我还见过不少“以工换游”的年轻人:在青旅做义工、在当地短期打工,攒够钱就去下一个地方。他们的眼神干净大方,随遇而安,没有过多忧虑,与城市中焦虑的中产、有钱人的眼神截然不同。其实旅行与钱的关系很微妙:有钱有有钱的潇洒,没钱有没钱的乐趣,只要上了路,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钱。
二、穷游的收获:贴近地面,看见真实的世界
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很难在年轻时拥有充裕的旅行资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收获立体、接地气的旅途体验。至今,我仍与许多旅途中遇见的人保持联系——牧民人家、寻常住户,他们没有提供“献哈达、烤全羊”的标准化游客体验,却在冷寂草原的深夜(无电无信号)与我低声攀谈,在共吃奶馒头、喝奶茶的日常中分享生活,带我去马场、走亲戚、骑摩托去县城,陪我去寺庙转经、布施。这些真实的场景,让我看见他们的习俗、喜怒哀乐,才是真正的“行万里路”。
后来我也经历过许多“舒适游”——公务团建、好友招待、轻松的独行,这些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旅行,却没留下太多记忆点,连我这个爱写游记的人都很少记录。反而是年轻时的穷游岁月,路上的人和事历历在目,成为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那些在中国大地上的游走,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地上的中国》。贴近地面,才能看见更多真实;理解真实,才能构建真实的自己。
三、鼓励年轻穷游:这是社会与民族的希望
过去的中国,长期以穷为耻,甚至将“贫”与“愚、弱、私”挂钩;改革开放后,物质至上的观念更让“穷就是罪”的逻辑盛行。我年轻时穷游,也怕被说“抠门”,偶尔要“打肿脸充胖子”。但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已基本消灭绝对贫困,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让年轻人不必局限在城市赚钱——抱一台笔记本、一部手机,做“数字游民”“旅居者”,也能创造生产力,这是时代对人的解放。
当下社会发展固化,年轻人难像前辈那样快速拉开差距,但这也让同一阶层内的鸿沟逐渐拉平。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有自信,认同共同富裕价值观,有物质底线与向内求的意愿,不再因“省钱”“穷游”等词自卑,反而大方交流分享——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反观西方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学生时代的远行、社会体验、毕业旅行是必修课,成人后去异国做志愿者也很常见。而我们的年轻人,毕业后便忙着上班赚钱,对社会缺乏全面认知,在狭小的工作环境里视野固化,靠网络二手信息建立三观。此时,穷游的意义便格外突出:它能让年轻人走出封闭,触摸真实社会。
年轻人的“躺平”“丧”背后,是发展机遇下行与经济压力的无奈,但他们没有放弃追寻——大方分享穷游攻略、用“非暴力不合作”反抗内卷、在苦中作乐中创新生活方式,这既是年轻人的可贵,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
四、给社会的呼吁:多给年轻人一点支持
中国的年轻人,不是穷游太多,而是太少。我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支持:铁道系统能否给学生证增加打折次数?能否多建设免费、规范的露营地?能否对“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青年友好型、发展型社会”,而非将年轻人工具化、让社会早早固化。当年轻人能自由地穷游、探索、体验,他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成为推动共同富裕、重构社会生产关系的力量。
年轻正当多穷游——这不仅是一场旅途,更是一代人成长的印记,是一个民族未来的伏笔。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