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再探西贝线下店,罗永浩同款菜为第三方进货,配料表有点说法

日期:2025-09-13 18:16:44 / 人气:4


“西罗大战” 持续发酵,在罗永浩直播质疑西贝菜品后,有博主于次日探访西贝线下店,聚焦后厨变化与罗永浩同款菜品的真实情况,揭开了西贝部分菜品供应链与加工细节的面纱 —— 尽管西贝对 “预制菜” 说法坚决否认,但第三方进货的原材料、含添加剂的配料表,仍让消费者疑虑难消。

一、后厨直击:罗永浩同款菜多为第三方半成品,配料含添加剂

博主进入西贝后厨时,恰逢厨师制作罗永浩同款凉皮。虽未明确凉皮是否为半成品,但可见配菜均已切好分装在盒中,省去了现场处理的步骤。而争议更大的 “罗永浩同款鱼”,其原材料来源与加工方式更受关注:厨师长坦言,该鱼并非新鲜采购,而是冷冻状态的半成品,需现场解冻后烹饪;且这些鱼均由第三方工厂生产,西贝仅负责进货加工。
博主进一步查看鱼的产品详情信息,发现配料表中除鱼、食用盐、生姜外,还含有 “复配水分保持剂”—— 这类添加剂常用于肉制品、面点、海鲜加工,主要作用是维持食材水分与口感。若依据 2024 年 3 月国家 6 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界定,这类需进一步烹饪的冷冻半成品,并不属于 “预制菜” 范畴,仅能归为 “待加工食材”,这也成为西贝否认 “预制菜” 的重要依据。
但罗永浩套餐中的另一款核心菜品 —— 羊肉串,却陷入 “预制菜定义争议”。博主找到未开封的同款羊肉串包装袋,其配料表更为复杂:除复配水分保持剂外,还包含鸡蛋液、淀粉、食用盐、白胡椒粉、洋葱粉、味精等多种调味料。后厨工作人员透露,这些羊肉串已由第三方完成腌制调味,西贝只需烤熟后刷酱即可售卖,无需额外处理。
对照 6 部门通知中 “预制菜” 的定义 ——“食材使用调味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腌制)制成,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从消费者视角看,这款 “开袋即烤、调味完成” 的羊肉串,完全符合预制菜特征。但西贝工作人员仍坚持否认,强调 “明厨亮灶可让消费者看到制作过程,不存在预制菜”,双方认知的差异进一步激化了争议。

二、消费者关注点转移:从 “是否预制” 到 “信任崩塌”

事实上,随着事件发酵,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已从 “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转向 “食材新鲜度、价格合理性与企业诚信”。作为连锁餐饮龙头,西贝菜品定价偏高,消费者本就对 “品质与价格匹配度” 有较高期待;而此次曝光的 “第三方进货半成品”“添加剂配料”,让 “高价是否对应新鲜现制” 的质疑浮出水面。
更让消费者失望的是西贝的公关态度。自罗永浩提出质疑后,西贝虽开放后厨供媒体与主播拍摄,却始终回避核心问题:既不明确标注哪些菜品为第三方半成品、哪些为现场现制,也未对 “高价菜品使用预制原料” 给出合理解释,反而选择与罗永浩 “硬刚”,这种 “避重就轻” 的应对方式,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有消费者直言:“我们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现在很多连锁餐厅都会使用,但西贝一边强调‘现制现做’‘明厨亮灶’,一边大量采用第三方预制半成品,还拒不承认,这种‘双标’才是最让人反感的。” 若西贝能早期坦诚标注菜品加工方式,而非在争议发酵后被动应对,或许不会陷入如今的口碑危机。

三、行业警示:正视质疑才能长远发展

从目前形势看,西贝仍未改变 “硬刚” 策略,但这种态度显然不符合消费者期待。此次事件不仅是西贝的个体危机,更给整个连锁餐饮行业敲响警钟: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餐饮透明化的要求提升,“隐瞒半成品来源”“回避预制菜争议” 的做法已行不通。
对餐饮企业而言,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是底线 —— 明确标注菜品加工方式(现制 / 预制 / 半成品)、公开食材来源,不仅能减少误解,更能建立信任;而面对质疑时,与其 “强硬反驳”,不如 “正视问题、及时整改”。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避免重蹈西贝 “口碑崩塌” 的覆辙。
西贝此次的困境,本质是 “企业认知与消费者需求脱节” 的结果。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重建消费者信任,即便短期内平息争议,长期来看也将失去市场竞争力。毕竟,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 “品质、诚信与尊重”。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