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 AI 的逆流:在技术狂潮中坚守人性的阵地
日期:2025-07-29 11:12:07 / 人气:29

当上海外滩的写字楼职员用 AI 生成会议纪要,四川三线城市的菜贩用 AI 语音助手收款时,美国作家 Jess 和 Amy 却在 Facebook 上公开宣布拒绝使用 AI,尽管这导致她们月收入下降。这种看似逆势而行的选择,在评论区收获了大量共鸣 —— 拒绝 AI 并非小众行为,而是一场沉默的坚守。在 AI 被普遍视为 "未来" 代名词的今天,那些宁愿被贴上 "保守" 标签也要抵制 AI 的人们,究竟在捍卫什么?他们的拒绝并非简单的技术恐惧,而是对劳动尊严、思维独立与人性价值的深层守护。
一、被盗的劳动:AI 训练的伦理困境
英国程序员 Ben 在博客首页列出的十七条拒用 AI 理由中,第一条就直指核心:"大模型建立在被盗的劳动力之上"。这位曾参与《堡垒之夜》开发的资深从业者犀利指出:"一些公司盗取创作者成果训练模型,再将模型卖回给创作者,这是不道德的。" 这种质疑与好莱坞编剧罢工的诉求如出一辙 ——2023 年美国编剧工会(WGA)长达 148 天的罢工,核心诉求就是禁止未经授权使用剧本训练 AI,防止人类创作被无偿掠夺。
AI 训练数据的 "原罪" 成为无法回避的伦理痛点。自媒体从业者的愤怒颇具代表性:"难以容忍自己辛苦产出的心血被工具冷冰冰肢解,再被他人堂而皇之地利用。" 当作家的文字、画家的笔触、音乐家的旋律被未经许可地输入模型,经过算法拆解重组后生成新内容时,原创者既未获得报酬,也未得到署名,这种 "数字圈地运动" 本质上是对人类智力成果的系统性剥削。正如卢德运动中纺织工人砸毁珍妮纺织机,并非反对技术进步,而是抗议机器剥夺劳动报酬,当下的 AI 抵制者同样在捍卫劳动的合理回报权。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创作生态的破坏。当 AI 可以快速生成模仿特定风格的作品,原创者的独特价值被稀释;当资本更愿意投资 AI 生成内容以降低成本,人类创作者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一位网络小说作者感叹:"现在读者看到 AI 生成的内容就跳过,却不知真正伤害创作的是这种无偿掠夺的模式。" 这种集体伤害感,让许多创作者将拒绝 AI 视为对创作尊严的最后守护。
二、去技能化陷阱:思维能力的温水煮青蛙
MIT 的研究显示,依赖聊天机器人完成任务的人,即使停用工具后大脑活跃度仍相对较低。这一发现印证了拒绝者的核心忧虑:AI 不仅替代工作,更会逐步侵蚀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英国程序员 Ben 直言 AI 会导致 "去技能化":"人们将从拥有独特技能的工作者,变成只知道输入提示词的通才,最终更容易被取代。"
这种技能退化在创作领域尤为明显。长期使用 AI 撰写脚本的短视频从业者发现:"现在自己上手写东西变得困难,思路会不自觉等待 AI 给出答案。" 大学生用 AI 写论文却无法理解内容,程序员用 AI 生成代码却看不懂逻辑,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危险趋势:过度依赖 AI 会导致 "用进废退",人类逐渐丧失深度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弱化。当信息获取变得过于轻松,人们容易放弃验证过程;当观点生成可以一键完成,独立判断变得多余。一位记者担忧:"年轻人习惯用 AI 获取答案,却失去了追问 ' 为什么 ' 的能力。" 这种思维惰性的积累,最终可能导致人类创造力的集体萎缩。正如《哈利・波特》中韦斯莱先生的警告:"永远不要信任一个会自己思考的东西,除非你知道它把脑袋放在哪儿。" 在拒绝者看来,保持手动创作的辛苦过程,恰恰是维持思维活跃的必要训练。
学习过程的价值被忽视是另一重原因。Ben 在拒绝理由中强调:"放慢速度学习自己做事,长远来看更有价值。" 对许多创作者而言,创作过程中的试错、挣扎与顿悟,本身就是成长的重要部分。就像登山者拒绝缆车选择徒步,他们珍视的不仅是山顶风景,更是攀登过程中的能力提升。AI 提供的捷径,在他们眼中实则是成长的弯路。
三、情感与主体性:不可算法化的人性光辉
"我拒绝使用 AI 编程,因为我喜欢编程。"Ben 的直白理由,道出了许多拒绝者的心声: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兼职新媒体创作者徐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公司 80% 工作靠 AI 完成,但个人创作坚决不用 —— 思考和表达的过程是自己的,别人无法替代。" 这种对创作体验的珍视,构成了拒绝 AI 的情感基础。
人类情感的独特共鸣是 AI 难以复制的核心价值。Jess 和 Amy 坚持 "真实的人以有意义的方式书写",因为她们相信:饱含真情的创作能传递 AI 无法模拟的温度。一位读者表示:"看到作者坦诚分享自己的挣扎与成长,这种真实感是 AI 生成的完美文字无法提供的。" 在人际关系疏离的数字时代,这种真实情感的连接显得愈发珍贵。
对主体性丧失的警惕更具哲学深度。网络小说作者刘畅发现:"朋友聊天时会说 ' 豆包就是这么说的 ',却忘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让拒绝者忧虑:当思考、表达甚至决策都交由 AI,人类将逐渐丧失主体性,沦为 AI 在现实世界的 "代理人"。正如她所言:"我不愿面对自由思想消亡、人类被集体奴役的结局。" 这种对人性尊严的捍卫,使拒绝 AI 成为保持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创作的内在价值也不容忽视。许多拒绝者并非否定 AI 的效率,而是坚持某些领域不应被效率主导。艺术创作、深度思考、情感表达等活动,对人类而言具有超越结果的内在意义。就像有人坚持手写书信而非电子邮件,他们守护的是慢节奏中蕴含的人性光辉,这种选择无关对错,只是对生命体验的不同追求。
四、必然与坚守:AI 时代的人性自留地
尽管明知 "拒绝 AI 是注定失败的战斗",许多人仍选择坚守,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技术浪潮中的个体挣扎。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从卢德运动砸毁纺织机,到抵制互联网、拒绝智能手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反抗,但这些反抗从未真正阻止技术前进。如今 AI 的渗透同样不可逆转,拒绝者的坚守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策略。
这种姿态蕴含着重要警示:技术发展需要伦理边界。好莱坞编剧罢工最终达成协议,明确 AI 不得替代人类创作,提示着一种可能的平衡 —— 既不拒绝技术进步,也不放弃人性底线。正如一位自媒体从业者的妥协:"用 AI 查资料、润色语句,但坚持自己梳理逻辑、独立成文。" 这种有限度的接受,或许是更现实的选择。
拒绝者的价值不在于阻止 AI 发展,而在于保留反思视角。他们的存在不断提醒行业:技术应用需要尊重劳动权益、保护创作生态、维护人性尊严。就像抵制抖音的人提醒我们警惕算法沉迷,拒绝 AI 的人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效率与人性、创新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
最终,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使用 AI,而在于如何使用 AI。保持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主体性,才是对抗异化的关键。一位拒绝者说得洒脱:"我的行为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要守住自己作为人的思考权。" 在 AI 不可避免的未来,这种对人性光辉的坚守,恰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保障。技术可以提供工具,但不能替代生命体验;AI 可以辅助创作,但不应剥夺人类表达的独特价值 —— 这或许就是拒绝者留给世界的最重要启示。<|FCResponseEnd|>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一局打掉上百元,羽毛球怎么越吐...08-26
- “嘎酷之乱”:酷派手机的风波与...08-26
- “消费刺客” 退烧背景下,中移动...08-26
- 海底捞开五星酒店:跨界背后的商...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