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 “数字化” 之难
日期:2025-08-18 18:16:14 / 人气:25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重新洗牌的机会。” 这些年,一提到数字化转型,不少人都会陷入沉默。一方面,真正转型成功的企业寥寥无几。有财力的企业不惜重金购置系统、组建技术团队,可即便投入巨大,仍有很多企业深陷转型困境,面对昂贵的系统、不间断的开发、错综的数据接口以及抗拒变革的中层和一线员工,只能无奈应对转型中的一地鸡毛。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数字化是需要五到八年才能完成的长期命题,而企业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 “活过当下”。然而,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关乎企业的话语权,许多敏锐的老板也承认,数字化变革是大势所趋,必须积极推进。只是,面对长期且巨大的投入,从互联网到数字化再到 AI,众多企业在诸多现实且具体的问题面前,往往陷入细枝末节,难以找到方向。
今天我们想澄清真正的 “数字化” 之难,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转型真正的症结并非来自技术,而在于内部的 “自限性”;二是转型最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共识。当企业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时,往往会进入 “技术憧憬” 期,畅想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转型失败的症结并非技术层面的问题,恰恰在于组织内部的限制性信念。这听起来有点玄乎,却印证了马云创办淘宝网时的那句话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现实中更多人是 “看不见,于是不信了”。要打破组织的自限性,关键在于形成共识,可这正是传统企业常见的问题 —— 过去,企业往往通过下达命令来推动执行。
这些启示来自本次访谈的嘉宾 —— 陈威如教授和凌隽导师。陈威如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权威学者,曾任阿里集团菜鸟网络首席战略官,亲身经历了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创新与发展,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教期间,他与凌隽老师共同创办了 “数智升级训战营”,四年间与 60 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数字化升级演练,有效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并总结关键要素出版了《数智重生》。
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必修课
商业评论问拥抱或不拥抱数字化对企业影响是否重大,陈威如表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过去 5 到 8 年,整个世界及中国商界经历的最重要变化之一便是数字化冲击,接下来的 AI 可能会导致更多企业和岗位消失,这是一场 “百年未有之变局”。
数字化冲击对企业最关键的影响是生态位的改变。很多企业不再局限于原来的行业和赛道,发生了嬗变。比如淘宝,本质是零售,加上数字化后变成了数据驱动各式消费的新行业;金融加上数字化,便有了蚂蚁。同时,产业融合大潮会重新解构企业生态位,比如智驾的诞生,能够主导整个汽车的设计与应用,拥有更强话语权,传统汽车厂的地位则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行业必须重新找到生态位,让自己能决定别人命运而非反之。在激烈内卷的时代,慢一步大概率意味着淘汰,这就是 “什么都没做,也是一种做错”。
陈威如用璞康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璞康原来是家电行业的线下区域经销商,在互联网兴起时敏锐洞察趋势,探索新生态圈。从给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做代运营开始,始终 “先人一步,引领转型”,当品牌商学会代运营能力后,璞康开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包括线上营销、新产品开发、供应链获取、客服运营甚至物流仓储。AI 时代,璞康又率先学习 AI,希望占据更高生态位。过去十年,其营收从 18 亿飙升到 110 亿,增长五六倍。通过敏锐关注变化,及时抓住风口,不断磨练自身能力,璞康持续拥抱数字化转型,不断脱胎换骨,始终努力迈向食物链上游。可见,拥抱数字化已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难点:内在抗拒与共识缺失
关于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陈威如认为,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向外与新技术接轨、学习新东西,而在于自身的抗拒,不愿改变,即受限于内在信念,撕不掉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
美的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安得物流就是一个打破内在限制的例子。相比于其他依附母体、习惯于接母体业务的子公司,安得物流认识到自己是有更大作为的生命体,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因此,在数字时代,当品牌商需要重构物流体系时,安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不仅局限于家电品牌,还致力于赋能更多品牌商;利用既有资源,找到愿意升级的经销商,给对方新的品牌商机会,让经销商去开疆辟土。当经销商线上线下运营能力提升后,更多品牌商愿意采用安得智联,形成商流带动物流、物流反哺美的集团的双轮滚动新模式,安得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美的多年来为其颁奖,表彰其对内部供应链系统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贡献。凌隽表示,在这个案例中,安得撕去了 “美的子公司”“物流公司” 等标签,通过主动出击、创新模式等方式,破除了传统甲方、乙方等概念的壁垒,实现了 “1+1>2”,勇于摆脱路径依赖、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相比长达 5-10 年的数字化转型计划,短期内确保企业 “活下去” 的规划更迫切。陈威如以宝岛眼镜为例给出了建议。作为中国最大的眼镜店连锁品牌,宝岛眼镜曾面临品牌老化,被 LOHO、木九十等日韩潮流品牌挤压市场的问题。为此,它奠定了从 Eyewear(卖眼镜)到 Eyecare(卖眼健康管理服务)的战略转型方向。
宝岛眼镜拒绝好高骛远,拆解出阶段性业务创新的焦点,选择青少年作为核心客户,解决其近视度数增生问题。通过眼底摄像机采集两眼影像上传到云端,云端 AI 图像识别在一分钟内将诊断信息下传到消费者手机,一旦发现近视度数增长可能,家长、验光师、老师三管齐下,帮助孩子调整看书姿势、用眼动作等。其服务费一次约 160 元,相比数万元的 OK 镜更具性价比,深受广大父母欢迎。
宝岛眼镜通过 Who-What-How-Which 找细分市场匹配,取得了显著成功。它先聚焦三年战略,成功后再聚焦下一个三年到另一人群,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十年后就极有可能完成从 Eyewear 到 Eyecare 的转型。这个案例印证了两点:一是必须撕去自限性,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从卖眼镜到通过数字化设备卖服务,重构增长逻辑;二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脚踏实地,看十年、谋三年、做一年,聚焦 2-3 年的目标并完成,十年的组织转型计划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推进转型:构建共识,重构认知
面对集体中的分歧,如何推进转型之路?凌隽认为答案是 “愿景”。“数智重生” 中,愿景的构建方式已发生显著改变。过往,愿景构建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老板确立初心、使命与愿景后传达给团队,团队成员通常只能被动跟随。但如今,团队成员会自然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跟着走?愿景凭什么值得追随?因此,愿景的重构需要建立在广泛共识之上,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引导,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参与。“共识大于事实”,如果大家一致认为 A 正确,事情就能落地;反之,即便 A 本身正确,若团队成员不认可,执行过程也会逐渐偏离目标。所以,必须通过集体共创达成共识,确保上下同欲,才能无往不利。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在于技术的堆砌,而在于组织内在认知的重构。所有转型都如同人的成长,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向外寻求技术解决方案,而在于突破组织内在的思维桎梏,实现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那些看似阻碍转型的技术障碍、资金限制,实则都是表象,最深层的阻力来源于组织对 “我是谁”“我可以成为什么” 的认知局限。
每个成熟的组织都积累了强大的运行惯性,这种惯性一方面沉淀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筑起了阻碍变革的高墙。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一场与组织惯性的较量,需要回归 “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业务本质。当组织执着于 “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思维定式时,即便拥有再先进的系统设备,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真正的转型始于领导者打破内在信念的限制,需要组织直面三个根本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核心价值是什么?现有业务模式中,哪些是需要坚守的本质,哪些是需要摒弃的惯性?是否具备重新定义自我的勇气?只有完成这种内在认知的转变,外部的技术工具才能真正成为转型的助推器。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并非在于采购了多少智能系统,或开展了多少培训课程,而在于组织是否构建了一种持续进化的心智模式。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革命,核心是组织认知能力的数字化升级。只有打破思维里的枷锁,技术才能释放真正的变革力量。换句话说,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拥有推动组织转型与重生的坚定信念和勇气,以及能否将这种信念传递给团队,让他们相信并共同携手推动组织迈向更高的台阶。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一局打掉上百元,羽毛球怎么越吐...08-26
- “嘎酷之乱”:酷派手机的风波与...08-26
- “消费刺客” 退烧背景下,中移动...08-26
- 海底捞开五星酒店:跨界背后的商...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