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桥砸百亿的赛道爆发,这家公司叫板马斯克
日期:2025-10-24 15:42:55 / 人气:5
"4年前,一通不到一小时的电话,拿到天使投资3000万元,这是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拿到融资最快的一次。
电话对面是陈天桥。“脑机接口应用到健康人群来增强大脑,大概需要多少年?”陈天桥问陶虎。“10年吧。”陶虎见过上百位投资人,大家希望的回报周期多是5~8年。
“10年怎么可能?20~30年你能做成就很好了。钱你拿去,放心研究吧。”脑虎科技成立之初的三次融资,陈天桥旗下的盛大全部参与,既是天使轮唯一的投资者,也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初创业就遇到陈天桥这个“耐心”的天使投资者,陶虎有了很大底气。
2025年,脑虎已经在业内名声大噪。但2019年,脑机接口还并非大热赛道。2021年“通灵猴子”接入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的脑机接口,用意念玩乒乓球游戏,这个画面被业内认为是,最能向外界诠释脑机接口作用的代表性时刻。
大脑是人类最复杂、最脆弱,也最神秘的器官。某种程度上,解密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意识产生原理,就是了解人类的生命起源、探究认知本质最重要的钥匙。
目前,脑机接口有两种主流的技术路线:有创的侵入式、无创的非侵入式。“侵入式需要开颅,将脑机接口接入大脑内部。这被公认为是最硬核、门槛最高的技术路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杨扬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临床医学层面,脑机接口可以帮助残障患者控制假肢运动,让失语者实现意念交流。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疗法,如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都可以借助脑机科学进行。但因研究门槛极高,临床资源、医疗器械资格证都是做脑机接口企业的必要条件。
2025年初,脑虎科技对外宣布自研高通量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既实现了实时运动解码,又实现了实时汉语言解码,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拥有运动和语言双解码技术的企业。
实时汉语解码
2024年12月,在上海华山医院,一位植入了柔性脑机接口的女患者,其语言区神经信号成功被解码出了“2025新年快乐”几个汉字,并发出指令操纵机械手做出了“比心”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位患者并未说话,脑机接口直接分析出了其大脑想法,并让机械手进行实践。2025年4月,一位19岁的癫痫患者也植入了柔性脑机接口,“脑控”打上了王者荣耀游戏。
虽然脑机科学正逐渐为外界认知,但陶虎的每一步仍走得如履薄冰:“做脑机接口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脑机接口进入大脑越深,采集的信号越准确。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大脑并最低限度损伤,是所有侵入式路线研究者的核心难题,顶尖技术水平的硬件、软件缺一不可。
“盛大投资脑虎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在做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只有美国Neuralink和Blackrock等很少几家,脑虎科技几乎是中国唯一一家。”杨扬说道。
最近两年,大模型成为了脑机接口行业破晓的关键变量。
脑机接口的底层逻辑是信息采集与传输,大模型则是数据训练与生成。更优质的脑机接口会带来更有效的训练数据。更强生成能力的大模型,会给予脑机接口正向反馈。
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杨扬将其形容为:“类似两个人一起爬山。AI从南边的山脚出发,脑机接口从北边的山脚攀登,最终二者必将在山顶汇合时,发展成真正的智慧。”
昔日窄门,已成大道。OpenAI、Meta等巨头也看到了其中潜力,跨赛道进入脑机产业。资本也大量涌入,据天风证券《脑机接口投资图谱》数据,脑机接口行业在2018~2024年国内融资事件年化增速超30%,2025年仅Q3就新增融资20起,B轮前项目占70%。“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爆发的产业奇点。”天风证券在报告中写道。
脑虎的发展也在加速。陶虎透露,目前脑虎已经累计进行了53例短期临床试验。10月底脑虎科技将会进行全球首例全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的长期临床试验。
在陶虎看来,目前脑机接口仅仅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把病人变回正常人。未来随着技术发展,脑机接口终会超越人类自身物理极限,即“把正常人变成超人”。
这与陈天桥对脑科学的期待不谋而合。杨扬告诉《中国企业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在研究的便是揭秘大脑、治愈大脑和增强大脑,关注项目包括大脑基础研究、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马斯克曾提及,他研究脑机源于他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将威胁人类,而人类的胜负手在于脑机。“人类不需要担心AI代替人类,因为脑科学在进步,人类的大脑也在进步。”杨扬说道。
从“活下去”,到“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人只需要用大脑想着发什么讯息,不用动手,邮件就发出去了。”2015年,陈天桥初次到加州理工学院接触脑科学时,他在脑海中构思出了这样一幅画面。这种类似于《黑客帝国》中的科幻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2025年10月底,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将联合脑虎科技在华山医院进行一场人类脑机接口最前沿的手术:在一名患者大脑装入全球首例全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的长期临床试验。
“全无线”“长期”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先弄清当前技术的痛点:2024年5月,马斯克的Neuralink为患者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术后几周内就出现了电极脱落问题。据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报道,Neuralink这个首位体验者在植入设备后的数月内,有80%的设备脱落率。显然,长期植入脑机接口是目前行业亟需突破的一大难关。
现在,脑机接口以绝症、重症脑部疾病治疗为主,如渐冻症、瘫痪等。目前脑虎完成的主要是有线、短期的植入,患者完成脑部开颅手术,植入脑机后,有一根“辫子”——电源线和数据线,用来连接脑机接口和数据处理的设备。
用陶虎的话来说,这并没有“把病人变回正常人”。陶虎认为,正常人类的日常生活包括洗澡、运动等,有线脑机接口就像脑袋上时刻悬着一根“感染风险”的高压线。脑虎此前选择有线的方式,更多的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陶虎透露,脑虎在技术研发初期,便和华山医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定下了“临床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患者颅骨打开、大脑暴露出来后,在术中约几十分钟的手术窗口中,为患者植入脑机接口,来检测电极采集信号质量如何。
第二步,将脑机接口短期植入,约一个月,测试其安全性、有效性。目前,脑虎科技在前两个阶段共进行了53例病人试验。
第三步,考虑长期植入。陶虎希望患者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绝非仅仅维持生命特征。因此,未来发展无线脑机接口设备将是其主要路径。
对标马斯克,用做工程的思路做产品
从脑虎科技成立的第一天起,陶虎就丝毫不避讳直接对标马斯克,他认为二人做产品的理念高度一致。
“搞科研越发散越好,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在陶虎看来,做脑机接口产品是在安全、可靠、高效、通用这四个维度上做平衡。先要保证安全可靠,再提高有效“通道”数。
一般来说,脑机接口的有效通道数越多,意味着设备能同时读取或写入大脑神经信号的精度就越高。当前,马斯克的Neuralink在人体中应用的N1植入体单个设备可以支持1024个通道,数量级最高,也被看作全球顶尖。
脑虎的柔性脑机接口系统使用的是256通道阵列,在国内最高;密度为64通道/平方厘米,是传统电极的64倍。
脑机接口还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电极要与芯片匹配,芯片还要与算法匹配。陶虎将此称之为“用做工程的思路做产品”,这与马斯克奉为圭臬的“第一性原理”类似。
脑机的运行主要分为四大步骤:检测和记录大脑活动产生的神经信号传感器(如电极);对原始、嘈杂的神经信号进行预处理;将信号“翻译”成具体的控制指令(例如,“向上移动光标”或“握紧拳头”);将指令发送给外部设备(如计算机光标、机械臂、轮椅或通信软件),控制其执行操作。
当前,如何解决电极材料安全性和排异反应、电池散热等硬件问题,是横亘在陶虎面前的几大难题。
大脑环境很特殊,植入设备会面临体液腐蚀、细胞包裹等问题;植入式电极的技术安全性至关重要。1989年,美国公司Blackrock用硬质犹他电极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但一直未能获批上市。究其原因便是硬质电极的问题,将硬质电极植入大脑皮层组织后,会犹如一排排钢针插入豆腐,不仅会造成创伤且极易移位。
脑虎选择的技术路线是微皮层柔性电极,电极被贴附在大脑皮层表面,放在硬膜下。而马斯克的Neuralink则采用深部柔性电极,将电极插入大脑皮层。两种技术路线各有利弊,深部电极虽可做单神经元级采集,但创伤大、覆盖脑区有限。
未来,马斯克的畅想是做“全脑脑机”,但全脑植入深部电极在陶虎看来“可能不是最佳的方式”。他认为全脑深部电极不仅会将“大脑扎成豆腐渣,能够采集的有效数据也并不多”。脑虎选择把电极放在硬膜下,贴在大脑皮层表面,不用穿透脑组织,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大脑的损伤,还能覆盖多个脑区。
目前,脑虎的微皮层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已经在一些癫痫患者身上完成了运动解码、语言解码的临床试验。有运动区肿瘤占位患者,在术后两周能通过意念用微信、控制智能轮椅;语言区占位患者术后9天实现了对394个常用汉语音节71.5%的解码准确率,单字时延小于100ms,这也是国内实时汉语言解码的最高水平。
近期,脑虎与AI结合,实现了“超人类语速交流”,即单人每分钟可以输出307字,这超过正常人两倍。目前,脑虎的脑机接口已经能让人意念办公、双脑互联远程实时意念对话等。
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散热问题。大脑对温度极其敏感,如高于正常体温约2度,便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是休克,俗称“烧迷糊了”。比起业内多数企业将设备放置在脑外部,陶虎团队“无线全植入式柔性皮层脑机接口”参考了心脏起搏器,将电池和无线传输系统均设置在胸前,以灵巧的方式解决了散热的问题。
上市不是最终目标
创业多年,脑虎科技已然处于国内脑机接口第一梯队。但在创业初期,国内脑机接口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陶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商业化路径的考量上,长期主义是陶虎的核心准则,早在创业初期陶虎就有明确的规划,并将其拆解为三个核心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公司在科研市场实现商业化。“很多团队不做脑机接口,但需要用脑机接口做研究。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市场,而且在科研中验证的技术,还能逐步转化到医疗器械上。”陶虎透露,目前脑虎第一阶段已获得商业化收入,并且在国内科研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第二阶段,公司计划在未来2~3年内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上市后这部分收入也将是最核心的。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2019年为12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达到了19.8亿美元,预计2024年能达到24.8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为医疗收入来源。
有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表示,目前有创业公司为了迅速拿证选择走捷径。但对陶虎来说,这不符合他心中的长期主义,他的天使投资人陈天桥也绝不允许他如此。
第三阶段,生态构建。“通过我们自研的脑机操作系统,可连接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外部物理/数字设备。”陶虎说。
而在生态构建上,海外公司早已开始规划。2025年8月初,美国血管介入式脑机接口企业Synchron首次公开展示了其完全通过意念操控iPad的成果。画面中,一位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在大脑植入电机后,借助苹果全新的BCI HID协议及无障碍功能,直接操控了iPad。
陶虎也谈及了上市,虽然这并非其目前重要的规划:“我们不会刻意为了上市做低难度的产品。上市不是主要目标,脑虎的核心还是先做好产品和技术,做一个伟大的脑机接口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上市公司。”
遇上陈天桥,千金买“马骨”的伯乐
陶虎是个很拼的人。脑虎科技的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陶虎是每天第一个抵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从决定辞掉体制内工作开始,他便是All in状态。幸运的是,创业伊始,他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陈天桥。
“我们也不知道谁会把这笔钱用得更好,谁会在脑研究上有突破,只能千金买马骨。”陈天桥曾在采访中说道。
陈天桥已经关注脑科学超10年。陶虎在第一次和陈天桥对话时,就把脑虎定位于面向健康人群打造最强大脑,乃至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这极其打动陈天桥。
作为昔日首富,陈天桥的辉煌人尽皆知。2004年,陈天桥靠着独家代理韩国游戏《传奇》,带着盛大一路高歌,赴美上市。第二年,31岁的他,便以近百亿身家荣登《胡润2004 IT富豪榜》榜首,被冠以“中国首富”称号。
但2009年后,鼎盛时期的陈天桥因种种原因,选择了“退隐”,并积极投入到了捐助脑科学领域。
早在2015年,陈天桥就将注意力投向了对大脑的研究。2016年,他宣布总投入10亿美元创建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第一批落地项目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天桥神经科学研究院,而其院长Richard Andersen院士曾取得过世界侵入式脑机接口运动解码的里程碑式成就。同年,马斯克也在美国加州注册了Neuralink。
“在陈天桥支持下,全球第一个侵入式脑机接口解码语言项目取得极大突破。比尔·盖茨和杰夫·贝索斯投资的美国Synchron(比Neuralink更早进入临床阶段),陈天桥比这两位世界前首富更早投资!”杨扬说。
虽然短期来看,脑机接口的商业化回报还难以显现。杨扬引用陈天桥的话说:马斯克的Neuralink成立至今没有收入,但一点不妨碍这家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超级独角兽。除了先发优势,马斯克的投入也非行业能比。2025年5~6月期间,Neuralink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约12.5亿美元,投前估值已达90亿美元。但脑机接口商业化的问题,马斯克也尚且没有答案。
幸运的是,陈天桥给予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陶虎极大程度的耐心,数次表示脑科学是未来最具备颠覆性的技术领域之一。今年7月,很少在媒体露面的陈天桥公开呼吁,脑机接口等硬核科创领域的投资呼唤耐心资本,一定不能沿用过去互联网投资的套路。
是产业奇点,还是泡沫?
AI的飞速进步,也正在与脑科学研究碰撞出新的可能。近期,通过解析脑信号,许多科学家学习了让AI更贴近人类认知模式的方法,为大模型的计算范式、模型优化找到了灵感,AI算法进步也在重构着脑机技术的迭代。
2017年,陈天桥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超级计算机的解码能力、遗传学的发展、超声波的探索等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已将脑科学研究推向奇点。
2022年底ChatGPT问世,颠覆了全球对AI的认知。2023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打出了“All in AI”战略,全面用AI来赋能脑科学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全面拥抱AI有特别大的好处。”陶虎认为脑机接口是人类智能跟人工智能融合的最佳桥梁。
人工智能目前最火的两个领域,在于具身智能和大模型,它们都对脑机接口的发展有益。陶虎举例道,机器人、灵巧手正是脑机接口的后端。通过电极采集人的意念,再利用具身智能进行执行,机器人越灵活,可脑控操作的场景就越来越多。
相应地,大模型的发展需要大量数据训练,脑机接口采集的脑电数据是人类智能中最高质量的数据,后者对大模型也有提升作用。
2025年初,陶虎将脑虎的愿景改为“让人类拥有AI的能力,超越人类自身物理极限,突破人类生存和认知边界”。他表示,OpenAI也在入局脑机接口,足以证明行业的巨大潜力。
2025年几乎可以被概括为脑机接口元年。浙大团队研发的“脑机打字”系统,让渐冻症患者每分钟打出60个汉字,准确率超95%。各大投资机构也对脑科学趋之若鹜,红杉中国、蓝驰创投、经纬创投、金沙江联合资本等知名VC争先入局。
在这样的竞争下,陶虎直言,脑虎必须做到在技术上实现差异化。同时,他的心里也开始有隐隐不安。除了技术上功耗续航、感染风险等问题亟待优化之外,大众对脑机还存在认知局限。
曾经,陶虎担忧行业过冷,如今他更担忧过热的资本关注。特别是马斯克提出的“全脑脑机”概念,开始引发过热的资本期待。这让陶虎想起了2021年爆火的概念——元宇宙。“元宇宙昙花一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掺杂了太多的商业化。”
比起互联网乃至AI大模型,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仍旧极其有限,脑机还需要更长久的技术投入和资本耐心。创业公司要如何在短期内活得漂亮,又要能跑得够久?陶虎还在思考。"
电话对面是陈天桥。“脑机接口应用到健康人群来增强大脑,大概需要多少年?”陈天桥问陶虎。“10年吧。”陶虎见过上百位投资人,大家希望的回报周期多是5~8年。

“10年怎么可能?20~30年你能做成就很好了。钱你拿去,放心研究吧。”脑虎科技成立之初的三次融资,陈天桥旗下的盛大全部参与,既是天使轮唯一的投资者,也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初创业就遇到陈天桥这个“耐心”的天使投资者,陶虎有了很大底气。
2025年,脑虎已经在业内名声大噪。但2019年,脑机接口还并非大热赛道。2021年“通灵猴子”接入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的脑机接口,用意念玩乒乓球游戏,这个画面被业内认为是,最能向外界诠释脑机接口作用的代表性时刻。
大脑是人类最复杂、最脆弱,也最神秘的器官。某种程度上,解密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意识产生原理,就是了解人类的生命起源、探究认知本质最重要的钥匙。
目前,脑机接口有两种主流的技术路线:有创的侵入式、无创的非侵入式。“侵入式需要开颅,将脑机接口接入大脑内部。这被公认为是最硬核、门槛最高的技术路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杨扬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临床医学层面,脑机接口可以帮助残障患者控制假肢运动,让失语者实现意念交流。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疗法,如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都可以借助脑机科学进行。但因研究门槛极高,临床资源、医疗器械资格证都是做脑机接口企业的必要条件。
2025年初,脑虎科技对外宣布自研高通量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既实现了实时运动解码,又实现了实时汉语言解码,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拥有运动和语言双解码技术的企业。
实时汉语解码
2024年12月,在上海华山医院,一位植入了柔性脑机接口的女患者,其语言区神经信号成功被解码出了“2025新年快乐”几个汉字,并发出指令操纵机械手做出了“比心”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位患者并未说话,脑机接口直接分析出了其大脑想法,并让机械手进行实践。2025年4月,一位19岁的癫痫患者也植入了柔性脑机接口,“脑控”打上了王者荣耀游戏。
虽然脑机科学正逐渐为外界认知,但陶虎的每一步仍走得如履薄冰:“做脑机接口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脑机接口进入大脑越深,采集的信号越准确。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大脑并最低限度损伤,是所有侵入式路线研究者的核心难题,顶尖技术水平的硬件、软件缺一不可。
“盛大投资脑虎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在做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只有美国Neuralink和Blackrock等很少几家,脑虎科技几乎是中国唯一一家。”杨扬说道。
最近两年,大模型成为了脑机接口行业破晓的关键变量。
脑机接口的底层逻辑是信息采集与传输,大模型则是数据训练与生成。更优质的脑机接口会带来更有效的训练数据。更强生成能力的大模型,会给予脑机接口正向反馈。
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杨扬将其形容为:“类似两个人一起爬山。AI从南边的山脚出发,脑机接口从北边的山脚攀登,最终二者必将在山顶汇合时,发展成真正的智慧。”
昔日窄门,已成大道。OpenAI、Meta等巨头也看到了其中潜力,跨赛道进入脑机产业。资本也大量涌入,据天风证券《脑机接口投资图谱》数据,脑机接口行业在2018~2024年国内融资事件年化增速超30%,2025年仅Q3就新增融资20起,B轮前项目占70%。“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爆发的产业奇点。”天风证券在报告中写道。
脑虎的发展也在加速。陶虎透露,目前脑虎已经累计进行了53例短期临床试验。10月底脑虎科技将会进行全球首例全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的长期临床试验。
在陶虎看来,目前脑机接口仅仅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把病人变回正常人。未来随着技术发展,脑机接口终会超越人类自身物理极限,即“把正常人变成超人”。
这与陈天桥对脑科学的期待不谋而合。杨扬告诉《中国企业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在研究的便是揭秘大脑、治愈大脑和增强大脑,关注项目包括大脑基础研究、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马斯克曾提及,他研究脑机源于他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将威胁人类,而人类的胜负手在于脑机。“人类不需要担心AI代替人类,因为脑科学在进步,人类的大脑也在进步。”杨扬说道。
从“活下去”,到“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人只需要用大脑想着发什么讯息,不用动手,邮件就发出去了。”2015年,陈天桥初次到加州理工学院接触脑科学时,他在脑海中构思出了这样一幅画面。这种类似于《黑客帝国》中的科幻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2025年10月底,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将联合脑虎科技在华山医院进行一场人类脑机接口最前沿的手术:在一名患者大脑装入全球首例全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的长期临床试验。
“全无线”“长期”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先弄清当前技术的痛点:2024年5月,马斯克的Neuralink为患者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术后几周内就出现了电极脱落问题。据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沃尔特·格林利夫博士报道,Neuralink这个首位体验者在植入设备后的数月内,有80%的设备脱落率。显然,长期植入脑机接口是目前行业亟需突破的一大难关。
现在,脑机接口以绝症、重症脑部疾病治疗为主,如渐冻症、瘫痪等。目前脑虎完成的主要是有线、短期的植入,患者完成脑部开颅手术,植入脑机后,有一根“辫子”——电源线和数据线,用来连接脑机接口和数据处理的设备。
用陶虎的话来说,这并没有“把病人变回正常人”。陶虎认为,正常人类的日常生活包括洗澡、运动等,有线脑机接口就像脑袋上时刻悬着一根“感染风险”的高压线。脑虎此前选择有线的方式,更多的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陶虎透露,脑虎在技术研发初期,便和华山医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定下了“临床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患者颅骨打开、大脑暴露出来后,在术中约几十分钟的手术窗口中,为患者植入脑机接口,来检测电极采集信号质量如何。
第二步,将脑机接口短期植入,约一个月,测试其安全性、有效性。目前,脑虎科技在前两个阶段共进行了53例病人试验。
第三步,考虑长期植入。陶虎希望患者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绝非仅仅维持生命特征。因此,未来发展无线脑机接口设备将是其主要路径。
对标马斯克,用做工程的思路做产品
从脑虎科技成立的第一天起,陶虎就丝毫不避讳直接对标马斯克,他认为二人做产品的理念高度一致。
“搞科研越发散越好,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在陶虎看来,做脑机接口产品是在安全、可靠、高效、通用这四个维度上做平衡。先要保证安全可靠,再提高有效“通道”数。
一般来说,脑机接口的有效通道数越多,意味着设备能同时读取或写入大脑神经信号的精度就越高。当前,马斯克的Neuralink在人体中应用的N1植入体单个设备可以支持1024个通道,数量级最高,也被看作全球顶尖。
脑虎的柔性脑机接口系统使用的是256通道阵列,在国内最高;密度为64通道/平方厘米,是传统电极的64倍。
脑机接口还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电极要与芯片匹配,芯片还要与算法匹配。陶虎将此称之为“用做工程的思路做产品”,这与马斯克奉为圭臬的“第一性原理”类似。
脑机的运行主要分为四大步骤:检测和记录大脑活动产生的神经信号传感器(如电极);对原始、嘈杂的神经信号进行预处理;将信号“翻译”成具体的控制指令(例如,“向上移动光标”或“握紧拳头”);将指令发送给外部设备(如计算机光标、机械臂、轮椅或通信软件),控制其执行操作。
当前,如何解决电极材料安全性和排异反应、电池散热等硬件问题,是横亘在陶虎面前的几大难题。
大脑环境很特殊,植入设备会面临体液腐蚀、细胞包裹等问题;植入式电极的技术安全性至关重要。1989年,美国公司Blackrock用硬质犹他电极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但一直未能获批上市。究其原因便是硬质电极的问题,将硬质电极植入大脑皮层组织后,会犹如一排排钢针插入豆腐,不仅会造成创伤且极易移位。
脑虎选择的技术路线是微皮层柔性电极,电极被贴附在大脑皮层表面,放在硬膜下。而马斯克的Neuralink则采用深部柔性电极,将电极插入大脑皮层。两种技术路线各有利弊,深部电极虽可做单神经元级采集,但创伤大、覆盖脑区有限。
未来,马斯克的畅想是做“全脑脑机”,但全脑植入深部电极在陶虎看来“可能不是最佳的方式”。他认为全脑深部电极不仅会将“大脑扎成豆腐渣,能够采集的有效数据也并不多”。脑虎选择把电极放在硬膜下,贴在大脑皮层表面,不用穿透脑组织,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大脑的损伤,还能覆盖多个脑区。
目前,脑虎的微皮层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已经在一些癫痫患者身上完成了运动解码、语言解码的临床试验。有运动区肿瘤占位患者,在术后两周能通过意念用微信、控制智能轮椅;语言区占位患者术后9天实现了对394个常用汉语音节71.5%的解码准确率,单字时延小于100ms,这也是国内实时汉语言解码的最高水平。
近期,脑虎与AI结合,实现了“超人类语速交流”,即单人每分钟可以输出307字,这超过正常人两倍。目前,脑虎的脑机接口已经能让人意念办公、双脑互联远程实时意念对话等。
无线全植入全功能柔性皮层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散热问题。大脑对温度极其敏感,如高于正常体温约2度,便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是休克,俗称“烧迷糊了”。比起业内多数企业将设备放置在脑外部,陶虎团队“无线全植入式柔性皮层脑机接口”参考了心脏起搏器,将电池和无线传输系统均设置在胸前,以灵巧的方式解决了散热的问题。
上市不是最终目标
创业多年,脑虎科技已然处于国内脑机接口第一梯队。但在创业初期,国内脑机接口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陶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商业化路径的考量上,长期主义是陶虎的核心准则,早在创业初期陶虎就有明确的规划,并将其拆解为三个核心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公司在科研市场实现商业化。“很多团队不做脑机接口,但需要用脑机接口做研究。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市场,而且在科研中验证的技术,还能逐步转化到医疗器械上。”陶虎透露,目前脑虎第一阶段已获得商业化收入,并且在国内科研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第二阶段,公司计划在未来2~3年内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上市后这部分收入也将是最核心的。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2019年为12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达到了19.8亿美元,预计2024年能达到24.8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为医疗收入来源。
有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表示,目前有创业公司为了迅速拿证选择走捷径。但对陶虎来说,这不符合他心中的长期主义,他的天使投资人陈天桥也绝不允许他如此。
第三阶段,生态构建。“通过我们自研的脑机操作系统,可连接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外部物理/数字设备。”陶虎说。
而在生态构建上,海外公司早已开始规划。2025年8月初,美国血管介入式脑机接口企业Synchron首次公开展示了其完全通过意念操控iPad的成果。画面中,一位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在大脑植入电机后,借助苹果全新的BCI HID协议及无障碍功能,直接操控了iPad。
陶虎也谈及了上市,虽然这并非其目前重要的规划:“我们不会刻意为了上市做低难度的产品。上市不是主要目标,脑虎的核心还是先做好产品和技术,做一个伟大的脑机接口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上市公司。”
遇上陈天桥,千金买“马骨”的伯乐
陶虎是个很拼的人。脑虎科技的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陶虎是每天第一个抵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从决定辞掉体制内工作开始,他便是All in状态。幸运的是,创业伊始,他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陈天桥。
“我们也不知道谁会把这笔钱用得更好,谁会在脑研究上有突破,只能千金买马骨。”陈天桥曾在采访中说道。
陈天桥已经关注脑科学超10年。陶虎在第一次和陈天桥对话时,就把脑虎定位于面向健康人群打造最强大脑,乃至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这极其打动陈天桥。
作为昔日首富,陈天桥的辉煌人尽皆知。2004年,陈天桥靠着独家代理韩国游戏《传奇》,带着盛大一路高歌,赴美上市。第二年,31岁的他,便以近百亿身家荣登《胡润2004 IT富豪榜》榜首,被冠以“中国首富”称号。
但2009年后,鼎盛时期的陈天桥因种种原因,选择了“退隐”,并积极投入到了捐助脑科学领域。
早在2015年,陈天桥就将注意力投向了对大脑的研究。2016年,他宣布总投入10亿美元创建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第一批落地项目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天桥神经科学研究院,而其院长Richard Andersen院士曾取得过世界侵入式脑机接口运动解码的里程碑式成就。同年,马斯克也在美国加州注册了Neuralink。
“在陈天桥支持下,全球第一个侵入式脑机接口解码语言项目取得极大突破。比尔·盖茨和杰夫·贝索斯投资的美国Synchron(比Neuralink更早进入临床阶段),陈天桥比这两位世界前首富更早投资!”杨扬说。
虽然短期来看,脑机接口的商业化回报还难以显现。杨扬引用陈天桥的话说:马斯克的Neuralink成立至今没有收入,但一点不妨碍这家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超级独角兽。除了先发优势,马斯克的投入也非行业能比。2025年5~6月期间,Neuralink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约12.5亿美元,投前估值已达90亿美元。但脑机接口商业化的问题,马斯克也尚且没有答案。
幸运的是,陈天桥给予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陶虎极大程度的耐心,数次表示脑科学是未来最具备颠覆性的技术领域之一。今年7月,很少在媒体露面的陈天桥公开呼吁,脑机接口等硬核科创领域的投资呼唤耐心资本,一定不能沿用过去互联网投资的套路。
是产业奇点,还是泡沫?
AI的飞速进步,也正在与脑科学研究碰撞出新的可能。近期,通过解析脑信号,许多科学家学习了让AI更贴近人类认知模式的方法,为大模型的计算范式、模型优化找到了灵感,AI算法进步也在重构着脑机技术的迭代。
2017年,陈天桥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超级计算机的解码能力、遗传学的发展、超声波的探索等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已将脑科学研究推向奇点。
2022年底ChatGPT问世,颠覆了全球对AI的认知。2023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打出了“All in AI”战略,全面用AI来赋能脑科学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全面拥抱AI有特别大的好处。”陶虎认为脑机接口是人类智能跟人工智能融合的最佳桥梁。
人工智能目前最火的两个领域,在于具身智能和大模型,它们都对脑机接口的发展有益。陶虎举例道,机器人、灵巧手正是脑机接口的后端。通过电极采集人的意念,再利用具身智能进行执行,机器人越灵活,可脑控操作的场景就越来越多。
相应地,大模型的发展需要大量数据训练,脑机接口采集的脑电数据是人类智能中最高质量的数据,后者对大模型也有提升作用。
2025年初,陶虎将脑虎的愿景改为“让人类拥有AI的能力,超越人类自身物理极限,突破人类生存和认知边界”。他表示,OpenAI也在入局脑机接口,足以证明行业的巨大潜力。
2025年几乎可以被概括为脑机接口元年。浙大团队研发的“脑机打字”系统,让渐冻症患者每分钟打出60个汉字,准确率超95%。各大投资机构也对脑科学趋之若鹜,红杉中国、蓝驰创投、经纬创投、金沙江联合资本等知名VC争先入局。
在这样的竞争下,陶虎直言,脑虎必须做到在技术上实现差异化。同时,他的心里也开始有隐隐不安。除了技术上功耗续航、感染风险等问题亟待优化之外,大众对脑机还存在认知局限。
曾经,陶虎担忧行业过冷,如今他更担忧过热的资本关注。特别是马斯克提出的“全脑脑机”概念,开始引发过热的资本期待。这让陶虎想起了2021年爆火的概念——元宇宙。“元宇宙昙花一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掺杂了太多的商业化。”
比起互联网乃至AI大模型,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仍旧极其有限,脑机还需要更长久的技术投入和资本耐心。创业公司要如何在短期内活得漂亮,又要能跑得够久?陶虎还在思考。"
作者:顺盈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差评为什么不能得到尊重?10-24
- 曾红极一时的咖啡品牌,北京仅剩...10-24
- 华强北高仿奢侈品产业链纪实10-24
- 参与550亿买下EA的沙特,能让全...10-24

